本品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.的干燥成熟种子。
【炮制方法】
一、净制 除去杂质(《药典85》)。
二、切制 浸泡,润透,切薄片,阴干(《药典85》)。取槟榔埋人湿沙中,焖润至透,洗去泥砂,滤干,切0.3-0.9mm圆片,晾干即得(《湖南》)。
三、炮炙
3.1 炒制
3.2 炒黄 取核榔片,置锅内,用文火炒至微黄色,取出,放凉(《药典85》)。
3.3 炒焦 取槟榔片,用武火炒至焦黄色,取出,放凉(《药典85》)。
3.4 制炭 取净槟榔片置锅内,用武火炒至外呈黑色,内呈黑褐色为度,喷洒凉水适量,灭尽火星,取出,晾一夜(《辽宁》)。
3.5 蜜制 取打碎的槟榔,大小块分开,置热锅内,不断翻动,取炼蜜化开,加沸水少许,喷洒均匀,用武火炒至焦黄色,取出晾凉,大小块掺匀,入库即得。每榔槟片块100kg,用炼蜜5kg。
【现代研究】
1、比较了饮片加工时对槟榔中醚溶性生物碱含量的影响。结果表明,水浸加工品所含醚溶性生物碱为生品的75.3%。影响了槟榔饮片的生物碱含量,即槟榔经过饮片加工后,其生物碱损失达24.7%(张修真等:药学通报)。
2、对比研究了槟榔片与槟榔粉的煎出效果。结果表明,似改用二号粉末制备煎剂为宜。槟榔煎的剂量,似改为100-200ml为宜。认为槟榔的浓缩煎剂有可能代替临时调剂的煎剂(蔡玉珉等:药学通报)。
3、探讨了槟榔的浸润方法。实验结果表明,整粒槟榔以70℃,温水浸4小时,趁热切制,可达到一般切片要求(吕秉森:中成药研究)。
4、槟榔新工艺饮片,采用原药材直接粉碎制备,即过8目筛的粗颗粒。能减少有效成分在浸泡过程中的损失,且在煎煮过程中不糊化。省工省时,方便制作,能提高效率。煎煮时有效成分浸出快,浸出多,可保证汤剂质量(陈菊华等:中成药研究)。
5、观察了阴干、曝干、烘干对槟榔质量的影响。对比结果表明,水浸后醚溶性生物碱损失16.29%,曝干比阴干多损失23.4O%,烘干与阴干的生物碱含量差不多。认为槟榔饮片的干燥方法,以阴干或烘干为宜(覃葆:中成药研究)。
6、比较研究了槟榔传统浸泡法与减压冷浸法,在不同季节的软化效果,测定了两种饮片的生物碱含量及浸液中水浸出物和生物碱含量。结果表明,减压冷浸法能提高软化效率,缩短浸泡时间,有效成分无明显损失,能确保饮片质量。为槟榔饮片切制提供了新工艺(庄立品等:中成药研究)。
7、利用中型卧式单扉高压消毒柜及真空泵减压,比较了槟榔传统浸润法、减压冷浸法、粉碎颗粒法、减压蒸汽切润法。结果表明,减压蒸汽焖润法,槟榔碱损失少,节约时间。以选用负压600mmHg,恢复至正压0.2kg/cm2,蒸汽焖润15分钟左右最为理想(岳凯等:四川中医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