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金湘潭,银益阳”湖南人吃槟榔的习俗,以此二地为盛。正如湖南人喜欢吃腊鱼、腊肉一样槟榔吃的是也是腌制的。
窠子是槟榔在的湖南别称,梭状的槟榔切开后,如小船,如摇窠。窠子的名称由此而来。但也有可能是槟榔“壳子” 在湘方言中的发音。
从海南把干槟榔买来后,要把槟榔进行腌制,湖南话叫“做槟榔”。做槟榔不是用盐,而是用饴糖(还有石灰和其他东西吧)。饴糖腌制过的槟榔,有丝丝难以察觉的甜味,入口咀嚼经久不散。
腌制槟榔的过程,各家都有自己的秘方,其中还要掺些什么,那是商业秘密。腌制好的槟榔摆上摊挡,放在一个大瓷盆子里,呈棕黑色并且发亮。档主提供筷子给你,让你上下翻动挑选。
好槟榔一般个不大,切开后肉片厚,核粘壳。档主会在切开的槟榔上根据你的要求,添上桂油,豆粉,芝麻等其他调料。你可以放一个入口先尝味道,然后看着档主悠然地用香烟纸把其他槟榔慢慢给你包上。
好槟榔的标准大概就是:劲大,醉人。至于还有没有其他的标准就不知道了,但不醉人的槟榔肯定不是好槟榔。槟榔醉人的原因就是它含有类似于尼古丁的东西,让人神经兴奋心跳加速。
吃槟榔在湖南的湘潭益阳两地,比抽烟的人还要多。女人小孩一般不抽烟,而抽槟榔却是老少皆宜。有父母自己吃槟榔的时候见踉跄学步的孩子馋的慌,就撕下小条槟榔喂如孩子口中。
槟榔也成了香烟一样的社交工具。出门办事,没有不去槟榔摊上切十来个槟榔的。走到人家办公室,先散槟榔,再上烟。槟榔比烟更有优势,能让男女同志皆大欢喜。
至于槟榔摊的老板,为了让自己的槟榔出名,也有出歪招的。比如在腌制过程中用稀释甲胺磷溶液浸泡槟榔,人吃后会有轻微中毒反应,出现头昏眼花浑身无力冒冷汗的症状,这跟吃了好“窠子”的反映完全一样。
只是湖南人吃槟榔还没有流行“槟榔西施”。